晴书阁_学习知识
晴书阁_学习知识
  • 长城的典故有哪些 长城的故事简短
  • 发布时间:2022-05-24 18:56 | 作者:woesun | 来源:woesun | 浏览:
  • 不到长城非好汉,对于长城,每个人的心中都是非常向往的,如若到了北京,都必然会去长城领略一番祖国的大好河山,那么,对于长城来说,有哪些历史典故是比较相关的呢?

    长城的典故有哪些

    长城的典故有哪些 长城的故事简短

    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定城砖的传说

    定城砖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

    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冰道运石

    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嘘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山羊驮砖

    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

    长城的故事简短

    目光如炬,自毁长城

    《南史·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有位大将名叫檀道济,他曾跟随宋武帝刘裕北伐,屡建战功,成为刘裕的心腹。

    刘裕去世后,宋文帝刘义隆继位。檀道济作为栋梁之臣,率军与北魏作战,多次击败魏军,威名赫赫。可他重兵在手,甚至他的几个儿子也都掌管兵权,所以宋文帝心存忌惮,逐渐产生除掉檀道济的心思。

    当时,檀道济进军到济水上,与魏军连战二十多天,前后数十次交战。魏军人数众多,最终滑台被魏军占领,檀道济战略撤退。可这给了宋文帝口实,他认定檀道济养寇自重。

    后来宋文帝患重病,彭城王刘义康拟了一道圣旨招檀道济入京。檀道济入京后住在建康(南京)的檀城,过了一段时间他看宋文帝病好后准备动身返回前线。檀道济刚上船又被召回宫,然后就被捕下狱,罪名是图谋造反。接着他的儿子和部将也全部被杀。

    檀道济愤怒异常,目光如炬。临刑前他又气又恨,一口喝下一斛酒,把头巾狠狠摔在地上,大吼道:“你们这是自毁长城!”

    檀道济死后,北魏的人纷纷欢呼道:“檀道济一死,这帮吴地的小子就没什么人值得忌惮了。”于是北魏多次南下侵扰,志在过江统一天下。

    击石燕鸣

    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护国长城

    昭君出塞被世人所熟知,王昭君远嫁匈奴和亲,架起了一座西汉和匈奴沟通的桥梁,匈奴稽首称藩。但很少有人知道,郎中侯应(后为车骑将军)写过一篇《罢边备议》,如果汉元帝接受了单于的罢边请求,长城将不复存在,边境则会烽火不断,后果难以想象。

    在百官皆认为可行的情况下,侯应提出《罢边备议》,列举十不可,字字珠玑,惊人心弦,众人皆醉,而其独醒。简述如下:

    (一)周、秦以来,匈奴残暴,常扰边境,狼子野心不得不防。(二)国力强盛,致使匈奴示好,难保有可乘之机。(三)汉朝是礼义之邦,刑罚分明,庶民犯法治罪,单于所图鞭长莫及。(四)建关立制,约束诸侯,有效约制群臣的妄想,如今设关驻军,一为匈奴而设,亦为属国降民为匈奴人,恐其思旧逃亡。(五)羌汉交往,难保官民贪利。(六)被俘未还军属,恐认夷为亲。(七)常有抢奴为婢,边人愁苦,逃亡出塞的人很多。(八)边境盗贼,越境犯案,不可惩治。(九)百余年所建军事设施,津关陆岸,功费久远,不可胜计,一旦障塞破坏、亭隧灭绝、外城不再,将不可修复以御敌。(十)如撤守兵,必无边境了望,单于自以守疆为由,深入汉室,稍逆其意,不可想像,为夷狄打开国门,汉室危矣。由是可知,我据漠南,则漠北之敌困矣。汉元帝于是接受了侯应的建议。

    证之后史:后汉之世,匈奴分裂,南匈奴入塞附汉,北匈奴据漠北,但敢西向扰西域。窦宪勒石燕然,单于远飏。后鲜卑自东胡入大漠南北,檀石槐据漠南,控漠北,为汉大患。事实证明,他的谏议虽不能使汉祚无穷,但却起到了非常良好的作用,于汉、于中华民族都意义深远,充满了智慧的光茫。

    长城的历史作用

    长城的典故有哪些 长城的故事简短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唐代才子汪遵写下了这首赞美长城的绝句。长城被堪称为世界奇迹,是我国历史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工程,是人民的智慧,才得以这个古老的工程在华夏大地经历了2000年风吹日晒,在岁月的洗礼之下仍然屹立不倒。

    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对漫长的历史发展打开了新的篇章,对于中国乃至是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是被明代的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他建造的秦兵马俑和秦长城,令发现遗迹的考古学家们叹为观止,堪称世界奇迹,也让历史学家在对于秦朝历史的研究上更加有迹可循。

    在那个古老的封建时代,没有钢筋水泥混凝土的材料的加持,他们手中的建筑材料就仅仅只有大块大块的青石砖,而修筑长城的过程中,该如何将这些青石砖粘合在一起,保持城墙的稳固,自然就成了修筑过程中最大的难题。秦始皇只下达绝对的命令,这只能由进行施工的苦役们自己去解决。

    劳动人民的智慧总是不可想象的,很快他们就思考出来了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

    最初使用的办法十分简单,甚至是现在,有许多人家仍然会使用这个方法,每当中国新年来临之际,在除夕当天,每家每户都要在门上贴上喜庆的春联,用普通的胶带有时不够牢固,常常过了几天就掉落下来。

    家里的老人就常常自己熬制米糊和面糊用来粘贴春联,比胶带还要牢固许多。

    而修筑长城的苦役,使用的便就是糯米糊。糯米的黏性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煮出糯米糊将它和泥浆混在一起,用来粘连大块的青砖就可以起到十分卓越的加固作用。

    但这虽然是一个好方法,但是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当时的秦朝,刚刚经历了多年的战争,平日里战乱四起,没有和平的土地来给农民耕种,粮食的资源自然也是十分短缺。使用糯米糊来混合泥浆修筑长城,实在苦役们是迫于秦始皇的暴戾威压之下为了完成建造任务的无奈之举。

    粮食本就十分紧缺,填饱肚子尚且不够,更不用说来修建大面积的长城城墙,这与取了老百姓的性命又有何不同。但是修筑长城的苦役们在无奈之下也只能就地取材,当长城的修建到达戈壁地带时,不仅糯米糊供不应求,连基本的黄土都成为了稀缺资源。

    修筑的任务在身,他们一刻也不能耽搁,若是从别的地方运来黄土,既耗时又费力,显然不是明智的解决办法,苦役们苦思冥想,最终决定就地取材,使用了当地最为常见的芦苇叶和沙砾来铺放在青砖与青砖之间,达到粘合的作用,使城墙更为牢固。

    文明的延续其实在现在来看,他们的做法也十分的聪明,运用了最为简单和方便的材料,就建造出了屹立不倒的国防建设。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这是伟大的历史遗迹,让我们能够在其中寻找曾经历史故事之中的蛛丝马迹。

    但对于他们的建造者来说,这一块块青砖泥浆之中都掺杂着他们的鲜血和汗水,是他们背井离乡,辛勤刻苦,夜以继日的成果,是历史上每一个曾经为它的建造而付出努力的人们生命的延续。

    无论是"烽火戏诸侯"之时,在长城之上的烽火台点燃烽火以此来传递讯号,得以命令天下诸侯,保卫国土,征战四方。

  • 相关内容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2217号